匠人就是專注自己的行業(yè),匠心就是不斷追求,精益求精。在咱們父輩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,“世上活路三行苦,撐船打鐵磨豆腐”。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位鐵匠高慎松,從十九歲到六十八歲,他大半輩子的時間都花在了打鐵這個行當(dāng)。
5月6日下午,記者來到宿遷市宿豫區(qū)大興鎮(zhèn)大莊村六組,還沒走進鐵匠鋪就已經(jīng)聽到了“叮叮當(dāng)當(dāng)”的打鐵聲。69歲的鐵匠高慎松正在打的是鐮刀,農(nóng)忙快到了,稱手的鐮刀供不應(yīng)求。
趁熱打鐵這個詞大家應(yīng)該都知道,高師傅說,這就是打鐵的精髓所在,必須趁著鐵塊燒紅迅速錘打,如果鐵塊放涼就無法對其進行定型。您瞧,這個時候高師傅是最辛苦的,彎腰用力的頻率大概在兩秒鐘一次,燒紅的鐵塊一次要捶打40下左右。高師傅說,一把鐮刀從鐵塊到成型,要燒紅十多次,需要捶打400多下。
鐵匠師傅高慎松:“我看您平均大概兩秒鐘彎一次腰。得,就跟住這樣,跟住這樣錘。累不累,哈哈怎能不累?”
在整個鍛造過程中,蘸火是最重要的步驟,將燒得通紅的成型鐵器迅速地浸泡在涼水中,這個步驟被鐵匠稱為“蘸火”,它的目的是使打制后的鐵器具有更高的硬度,延長其使用壽命,關(guān)于這點,高師傅悄悄的給記者透露了個小竅門。
鐵匠師傅高慎松:“以前有老師傅說,像平時燒的火紅纓纓的,要想叫好呢,快呢,要微微偏高一點,蘸過火是相當(dāng)相當(dāng)快的?!?/P>
您別看高師傅說來輕巧,可這火候的大小絕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,稍不留神或者急于求成,鐵塊就被融化了,所以只有耐住性子才能打出好鐵器。
鐵匠師傅高慎松:“要是給爐里燒壞了,那就壞了,火一燒大了化了,鐵器就化了,就我在家里經(jīng)常遇到?!?/P>
十個燒壞六個,這是高師傅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失敗,也正是因為有了失敗的經(jīng)驗,才有了如今遠(yuǎn)近聞名的的“雙刀王”高慎松。猶記得當(dāng)年,宿遷的鐵匠們組織各家拿出絕活,比試一番,不為別的,只為名號,雙刀王就是同行對自己的稱贊,做鐮刀、菜刀首屈一指。
鐵匠師傅高慎松:“跟兒子兩人一天能打30把鐮刀,這明天到集市上不要兩個小時就給人搶完了?!?/P>
鐮刀、菜刀用純手工,可這鐵鍬、鏟子等大器件就得用上家里那臺打鐵器了,高慎松說,這臺打鐵器是上個世紀(jì)八十年代,花了全部家底,請人專門設(shè)計制作的。
打鐵器領(lǐng)回家了,可如何用高師傅還得自己研究,常常是打鐵器把模具打壞了,自己再重新手工打。
如果說過去做打鐵匠是解決溫飽問題,那現(xiàn)在的高慎松,完全是對鐵匠這個行當(dāng)有了至深的感情。前幾年,大興鎮(zhèn)上還有兩三家鐵匠鋪,現(xiàn)在只有高慎松家還在堅持。
現(xiàn)在,高師傅已經(jīng)69歲了,兒子跟著自己學(xué)習(xí)一段時間,因為收入甚微直接改行了,家里人也奉勸他放棄這門手藝,可每每有人找上門來,高師傅總是默默地鉆進“小黑屋”,將一塊堅硬的鐵塊變方、變圓、變長、變扁、變尖,形成菜刀、鋤頭等生活生產(chǎn)用具。
鐵匠師傅高慎松:“打到七十歲,想打時間長,但說說講講,此地要搬遷,你在城里就沒有法打了?!?/P>
打鐵,是一項力氣活,鐵匠們打出的看似簡潔、質(zhì)樸、粗獷、稚拙的器具,卻蘊含著民族的造物智慧和審美藝術(shù)。千年的古法打鐵技藝瀕臨失傳,我們希望高慎松鐵匠鋪里“叮叮當(dāng)當(dāng)”的打鐵聲不要成為“絕響”。